位于山东省最北端的漳卫新河◈ღ✿,西起武城县四女寺枢纽◈ღ✿,东至无棣县大沽河口入海◈ღ✿,像一条绿色的飘带◈ღ✿,蜿蜒向前◈ღ✿。漳卫新河是在黄河故道的基础上◈ღ✿,经过历代人工疏浚◈ღ✿、开挖而成◈ღ✿,河道全长257公里◈ღ✿,流域面积3.7万平方公里◈ღ✿。河左岸流经德州市德城区和河北省沧州市吴桥◈ღ✿、东光◈ღ✿、南皮◈ღ✿、盐山◈ღ✿、海兴五县◈ღ✿,右岸流经德州市德城区◈ღ✿、宁津◈ღ✿、乐陵◈ღ✿、庆云和滨州市无棣五县(市)◈ღ✿。
作为冀鲁两省界河的漳卫新河◈ღ✿,命名于1973年◈ღ✿,因上游水源为山西漳河和河南卫河汇入而得名◈ღ✿,至今不过50多年的历史◈ღ✿。而其前身四女寺减河和古代的鬲津河◈ღ✿,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疏通的“九河”之一◈ღ✿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曲折的故事◈ღ✿。
漳卫新河原为北宋时期黄河北徙时的老黄河故道◈ღ✿,古称鬲津河◈ღ✿,史书记载为当年“禹疏九河”之一◈ღ✿。相传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◈ღ✿,大禹父子受命治水◈ღ✿,大禹接受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◈ღ✿,改“堵”为“疏”◈ღ✿,在黄河下游疏通九河◈ღ✿,导洪入海在线日程安排◈ღ✿,终获成功◈ღ✿。
“九河”之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第一部字辞书《尔雅》◈ღ✿。《尔雅·释水》篇中称“九河”的名字为“太史◈ღ✿、复釜◈ღ✿、胡苏◈ღ✿、徒骇◈ღ✿、钩盘◈ღ✿、鬲津◈ღ✿、马颊◈ღ✿、简◈ღ✿、絜”◈ღ✿,鬲津河即为其中之一◈ღ✿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中记载◈ღ✿:“禹疏九河◈ღ✿,瀹济漯而注诸海◈ღ✿。”
九河故道经流之地◈ღ✿,均在黄河下游◈ღ✿,即今华北平原一带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◈ღ✿。据清代《宁津县志》记载◈ღ✿:“西汉鬲候◈ღ✿,其故城在德平县(旧县名◈ღ✿,已撤销)东南十里◈ღ✿,与宁津接壤为邻◈ღ✿,鬲津河位于鬲城和临津(今宁津县)而得名◈ღ✿。”清光绪版《重修天津府志》记载◈ღ✿:“德州西南有鬲津河◈ღ✿,东经吴桥◈ღ✿、宁津◈ღ✿、德平◈ღ✿、乐陵◈ღ✿、庆云诸县界◈ღ✿,至海丰大沽口入海◈ღ✿。”
相传秦朝方士徐福率领千名童子◈ღ✿,即由此河◈ღ✿,乘船入海东渡日本◈ღ✿。至北宋时期◈ღ✿,黄河夺鬲津古河入海◈ღ✿,这里一度成为宋辽◈ღ✿、宋金对峙的边界◈ღ✿。其后黄河南移◈ღ✿,夺淮入海在线日程安排◈ღ✿,鬲津河逐渐湮没淤塞◈ღ✿,变为废黄河◈ღ✿,成为一时之患在线日程安排◈ღ✿。
至明永乐年间◈ღ✿,工部尚书宋礼建议开挖减河◈ღ✿,泄水以平河患◈ღ✿。其后◈ღ✿,人们将来自山西漳河和河南卫河之水汇入鬲津河在线日程安排◈ღ✿,初挖减河◈ღ✿,以减轻卫运河泄洪压力在线日程安排◈ღ✿。所谓“减河”◈ღ✿,即为分泄主河道的洪水◈ღ✿,在关键部位开挖支河道◈ღ✿,减河的作用就是消减水势◈ღ✿,以防主河道的洪水漫溢或冲毁堤坝而决口
至明朝弘治三年◈ღ✿,减河上口移至武城县四女寺村◈ღ✿,并建造水闸控泄洪水◈ღ✿,河流遂命名为四女寺减河◈ღ✿。后经明清两代◈ღ✿,减河几度淤通◈ღ✿,水闸几度修废◈ღ✿。至清初◈ღ✿,四女寺减河“淤塞己平”“闸座废坏不修”◈ღ✿,山东◈ღ✿、直隶运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◈ღ✿。
四女寺减河虽在明清两代经过多次维修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◈ღ✿,但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河头的减水坝工程上◈ღ✿,有效的河道维修仅限于上游在线日程安排◈ღ✿,其下游二百余公里不设堤防◈ღ✿,河水漫流◈ღ✿,起不到减河的作用◈ღ✿,至光绪年间◈ღ✿,河道全部淤废◈ღ✿。到民国时期◈ღ✿,已是河道断流◈ღ✿,几成旱田◈ღ✿。据民国年间的文献记载◈ღ✿,当时减河“入口处仍遗有砌石之溢流堰残迹◈ღ✿,但淤塞几乎不能应用◈ღ✿,河身亦变成旱田而无减河之价值”◈ღ✿。
新中国成立后◈ღ✿,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◈ღ✿,属于海河水系的四女寺减河也得以重现生机◈ღ✿,获得新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◈ღ✿。山东省◈ღ✿、河北省先后于1955年—1956年◈ღ✿、1958年—1959年和1971年—1976年间◈ღ✿,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治理运动◈ღ✿。出动数十万人力◈ღ✿,疏浚河道◈ღ✿、重修堤防◈ღ✿,兴建了大型水利枢纽——四女寺枢纽◈ღ✿。减河担负起南运河的分洪任务◈ღ✿,河道成为卫运河洪水的主要出路◈ღ✿,沿河面貌得到初步改变◈ღ✿,减河的作用开始名副其实◈ღ✿。
1957年◈ღ✿,为进一步消除水涝灾害◈ღ✿,保证运河上游洪峰安全排泄和津浦铁路的安全畅通◈ღ✿,并为综合利用水源◈ღ✿、开辟航运打下基础◈ღ✿,决定继续加深加宽河床◈ღ✿、巩固堤防◈ღ✿、修建水闸◈ღ✿、控制河水◈ღ✿。经1957年到1962年的连续兴修◈ღ✿,在上游兴建了四女寺枢纽◈ღ✿,沿河修建了30座木桥◈ღ✿。泄洪能力由原来的400立方米每秒◈ღ✿,扩大到850立方米每秒◈ღ✿。
1963年8月◈ღ✿,漳卫南运河流域普降特大暴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◈ღ✿,运河水位暴涨◈ღ✿,治理疏浚后的减河泄洪能力大大增强◈ღ✿,分泄流量达1170立方米每秒◈ღ✿,充分发挥了减河的工程效益◈ღ✿。经过冀鲁两省军民两个月奋战◈ღ✿,终于战胜了这次特大洪水◈ღ✿。
1964年◈ღ✿,为方便堤防管理◈ღ✿,国务院决定◈ღ✿,以河为界调整冀鲁两省行政区划◈ღ✿,在此之后◈ღ✿,四女寺减河成为冀鲁两省的界河◈ღ✿。
上世纪70年代◈ღ✿,水利部门开始对四女寺减河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大治理◈ღ✿。1971年◈ღ✿,从四女寺枢纽至吴桥县大王铺新辟一条岔河◈ღ✿,基本沿原金钩盘河的故道◈ღ✿,全长43.5公里◈ღ✿,分洪流量达2000立方米每秒在线日程安排◈ღ✿。岔河和老减河两支流于大王铺汇合后继续东流◈ღ✿,汇合后的河道长160.5公里◈ღ✿。
1973年◈ღ✿,为确保南运河和津浦铁路的安全◈ღ✿,再次对减河进行扩大修建◈ღ✿,包括扩挖河道◈ღ✿、加固堤防◈ღ✿,将木桥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桥梁◈ღ✿,兴建了袁桥◈ღ✿、吴桥◈ღ✿、王营盘◈ღ✿、罗寨◈ღ✿、庆云和辛集等六座拦河蓄水闸◈ღ✿。两岸间距开宽到500米◈ღ✿,河槽加宽到60米◈ღ✿、挖深到7米◈ღ✿,使全河行洪能力达到3500立方米每秒◈ღ✿。此次治理后◈ღ✿,四女寺减河◈ღ✿、岔河及汇流以下河道统称为漳卫新河◈ღ✿。
从古老的鬲津河◈ღ✿,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女寺减河◈ღ✿,再到今天的漳卫新河◈ღ✿,这条古老而又年轻的河流几经沧桑◈ღ✿,几经变迁◈ღ✿,重新焕发出了青春和活力◈ღ✿。
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奋斗◈ღ✿,漳卫新河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◈ღ✿。如今的漳卫新河河水长流◈ღ✿,两岸青草茵茵◈ღ✿、绿树成荫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◈ღ✿,在防洪◈ღ✿、排涝◈ღ✿、供水◈ღ✿、灌溉◈ღ✿、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◈ღ✿,就像一条绿色的飘带镶嵌在冀鲁边界之中◈ღ✿。相比昔日的破败凋敝◈ღ✿,如今的“新河”之名名副其实◈ღ✿。
四女寺枢纽工程位于德州市武城县◈ღ✿、德城区和河北省故城县两省三县(区)交界处◈ღ✿,是在明清时期滚水坝遗址的基础上兴建而成的◈ღ✿。枢纽始建于1957年◈ღ✿,并在1972年进行了扩建◈ღ✿。四女寺枢纽坐落在卫运河末端◈ღ✿,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起点◈ღ✿,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◈ღ✿,具有防洪◈ღ✿、排涝◈ღ✿、灌溉◈ღ✿、航运等综合功能◈ღ✿,有着“北方都江堰”的美誉◈ღ✿。枢纽建筑物由南进洪闸◈ღ✿、北进洪闸◈ღ✿、节制闸和船闸等组成◈ღ✿。
此处运河◈ღ✿、岔河◈ღ✿、减河三河交汇◈ღ✿、分流◈ღ✿,景象十分壮观◈ღ✿。2013年四女寺枢纽被列为第七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◈ღ✿。
漳卫新河上游流经素有九达通衢◈ღ✿、神京门户之称的德州市区◈ღ✿,这里是西汉著名哲学家◈ღ✿、儒学家董仲舒的故乡◈ღ✿,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线日程安排◈ღ✿,国内唯一安葬外国元首的陵墓——苏禄王墓◈ღ✿,还有驰名中外的德州扒鸡◈ღ✿、德州西瓜◈ღ✿。
此外◈ღ✿,漳卫新河沿线还有号称“中国蟋蟀第一县”的宁津县◈ღ✿,“中国金丝小枣之乡”的乐陵市◈ღ✿,乐陵也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东方朔和东汉处士祢衡的故乡◈ღ✿。庆云县有闻名四方的海岛金山寺◈ღ✿,无棣县有历经千年的海丰塔◈ღ✿、号称“京南第一山”的碣石山◈ღ✿,诞生了北宋著名词人◈ღ✿、《我住长江头》的作者李之仪◈ღ✿。水利◈ღ✿,尊龙人生就是博官网◈ღ✿,松辽◈ღ✿,水力发电◈ღ✿。